海棠文学 - 言情小说 - 明朝谋生手册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338

分卷阅读1338

    格局太低的张大公子。

这人……实在是太坏了!此时此刻,小北心里只有这么一个念头。可只要他是对敌人狠辣,对自己人好,那又有什么关系?

虽说汪孚林抱着一石二鸟的最大期待,但很遗憾,哪怕他如今捏着锦衣卫中下层两颗重要棋子,仍然没能发现张四维和张泰徵父子有任何异动,只发现外间关于妻子的流言渐渐被巧妙控制在了自己想要的范围之内。而随着西园和绿野园这两处地产是小北家中祖传,后来被其兄长卖给自己这一传闻的传开,小北的身世在有心人的眼中,也随之呼之欲出。但在这么一件事情真正过明路之前,他却接到了一桩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任务。

已经致仕的左都御史陈瓒去世了。

按照惯例,像陈瓒这样的高官,朝廷会派人官员赐葬祭。当然,这项差事本来无论如何都不会落到汪孚林这个掌道御史头上。然而,也不知道是张居正体谅陈瓒当初对他重用信任,还是想让他暂时离开流言纷纷的京城,竟是把他塞到了前去陈瓒故乡北直隶河间府献县赐葬祭的名单之中。除此之外,张居正还额外交给了他一个私人任务,那就是顺道去迎接一下正往京城赶来的赵老夫人。

对于前者,汪孚林自然欣然接受,可对于后者,他从情感上自然没什么异议,可从理智上来说却真的挺想推却。但是,思前想后,他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他临行去河间府之前,宫中竟然传下了小皇帝的旨意,委托他在陈瓒的葬祭之后,去真定府迎接赵老夫人。

小皇帝的旨意以及张居正的私人委托,竟然同时到了自己一个人手上,汪孚林唯有感慨自己真够招人惦记的。让他更加意外的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竟然还相当正经地在文华殿召见了他一次,然后塞给了他一个熟人同行。当在文华殿中看到张宁的时候,他忍不住心里直犯嘀咕。

这个曾经在杭州北新关结下不解之缘的老熟人,是冯保的人?还是张宏的人?抑或是小皇帝的人?这皇宫中姓张的大太监尤其多,如果单单因为一个张字就认为那是张宏的人,那就上大当了!

“汪卿和司礼监随堂张宁同去,一路可缓行,不用急于赶路。”朱翊钧的话说得很慢,很平稳,与其说是在宣示帝王威仪,还不如说是在努力掌控谈话的节奏。

“两位老娘娘已经和朕商量过,等抵达京师的时候,司礼监太监李祐,慈庆宫太监张仲举和慈宁宫太监李用会代表朕和两位老娘娘慰劳于郊外。”

给予张居正的母亲如此高规格的迎接待遇,汪孚林不知道是出自万历皇帝朱翊钧,还是出自两宫皇太后,但反正事情都定下了,没有他这个小小御史置喙的余地,因此他自然答应得很爽快。然而,等到退出文华殿的时候,他还没来得及和张宁说上一句话,张宁就被冯保派人传去了,而送他出会极门的,竟然又是文书房掌房田义。

“皇上知道汪掌道素来忠义,所以请您去看一看,太夫人沿路所过府县,都是如何迎接的。”田义说着顿了一顿,这才意味深长地说道,“而且,太夫人年事已高,虽说有儿孙相陪一路北上,可想来对于没到过的地方总难免有些不安,毕竟是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江陵县的老人家。汪掌道素来善言辞,也好劝慰劝慰老人。”

后半截根本就是糊弄人的废话,重要的是前半截。这是让自己打小报告,汇报一下沿途官员是如何努力巴结张居正的吗?

汪孚林在心里给这件事定了性,可是,即便他素来对张居正什么都说,临行前却因为这一日张居正没有休沐,人还在内阁,他也就没有特意去拜访告辞,而是正大光明送了封信过去,无非是说自己一定会照顾好赵老夫人一路行程云云,但实则完全是没话找话说。

毕竟,赵老夫人这么远的路都过来了,更何况是真定府到京城这几百里路?

他相信,张居正只要还记得他之前手蘸茶水对其吐露的真相,就该好好想一想,皇帝派他去接赵老夫人,那到底是个什么目的。

第八九四章人心不足蛇吞象

毕竟是堂堂朝廷从二品大员,原左都御史的葬祭,汪孚林又不是礼部的人,主持赐葬祭自然于理不合,因此,他只能算是个副使,正使却是礼部的一个主事。

至于张宁这个新鲜出炉的司礼监随堂,虽是领着另外一桩差事,并没有出席陈瓒葬祭的旨意,可既然是跟着汪孚林同行,这边完事再去迎接赵老夫人,他本来还犹豫是否要露面,可因为陈瓒是张居正的同年,如今他去接张居正的母亲,这陈瓒的葬祭上却避而不见,回头平白无故得罪陈瓒的门生故旧,他也就仅仅代表自己,堂而皇之地上香祭拜了一下。

而汪孚林看到陈瓒的四个儿子时,不得不深深地感慨,这年头即便官居二品,却并不代表着儿孙就可以安然躺在余荫上过日子了。

陈瓒一妻一妾,妻子韩氏早故,总共生了三个儿子,其中长子因为从小留下的病根,几近于盲人,次子和季子一个恩荫监生,一个考了秀才后又进了国子监,而唯一的侧室刘氏则生了一个幼子,至今还不满十岁。而那些似懂非懂哀声痛哭的孙儿,最大的比庶出的幼子还大,最小的尚在襁褓。满屋子哭声之中,却难掩一个最最尴尬的事实。

陈瓒的儿孙当中竟然连一个举人都没有!如此一来,日后这些儿孙就算恩荫入仕,皇帝记得的话,到老最多混个五六品。皇帝若是不记得,那就恐怕随随便便一个官职就打发了!

想到当初谭纶去世的时候,谭家一样是后继无人,汪孚林不由得在心里叹了一口气。

大明开国已经两百年了,这两百年来土地兼并,财富集中,但因为有相对公平,文官们一个个都死死盯着科举,平民百姓之中仍然不断有寒门子弟脱颖而出,一跃官居一二品。然而即便是这些高官的子弟,并不能因此就世袭官爵,子孙后人如果读不出书来,仍旧有可能造成家族人才断档,由此衰微的局面——尽管如这种出过顶尖官员的人家,第二代不行,第三代却只要跟上,仍然能够挽回家族的颓势,但毕竟很多昙花一现的家族就此败落。

相形之下,上层到中层到中下层阶级还是在一直流动的。而且如阁老尚书这种一等一的高官,其家中子弟参加乡试乃至于会试,也会有很多双眼睛死死盯着,很难作弊。这也就是张居正执政这几年,阁老尚书的子弟考中进士的络绎不绝,从前科道言官可没那么好相与,只要你在位子上,哪怕你家子侄有真才实学,那也会鸡蛋里挑骨头把你喷死。毕竟,科举这条路要是全都被官宦子弟霸占,那么寒窗苦读的平民子弟怎么办?

因此,在这年头,唯一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