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经典小说 - 六零年代女技术员[穿书]在线阅读 - 六零年代女技术员[穿书] 第284节

六零年代女技术员[穿书] 第284节

    樊铎匀望着她一脸不可置信的样子,微微笑道:“黎所长不是说,这边有人对他有恩惠?也许是回来报恩?”

    爱立指了指自己,“不会是因为我吧?”当初原主虽然借了一笔钱给他,把自己搞的得了浮肿病,但是那两百块钱,对彼时魏正的困境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吧?

    爱立道:“也许人家只是单纯回国做生意的,这一次要是顺利的话,他肯定能帮他们公司在华国拿下大单子。”

    樊铎匀没有多说,只是和妻子道:“最近接待西德访问团的事最重要,郑卫还是魏正,缓一缓再说吧!”他和爱立成婚多年,知道她现在迫切地希望在事业上做出一点成绩来。

    爱立点头:“那倒是。”不管郑卫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帮助了研究院,最后梅院长都会酌情给予感谢。仔细说起来,和自己是没有关系的,她的当务之急,是完满地组织此次与西德纺织团的技术交流活动。

    6月8日,爱立跟着黎东生.余明明和外交部的同志,一起到机场接西德的纺织访问团,大卫也在其中,远远地就朝她挥手。

    大卫已经知道华国人见面是握手,朝爱立伸出手道:“艾琳,我们又见面了。”

    “是,大卫,谢谢你先前对我的帮助,这次在华的旅程,如果有什么事,欢迎你随时来找我。”

    大卫笑道:“艾琳,谢谢你的好意,希望我们这次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来。”

    按照行程,他们本来是该回酒店,稍作休息,但是大卫迫不及待地要跟着她去看机器,其他几位工程师,也表现了一点好奇来。于是,一群人托了外交部那边,帮他们把行李放到酒店,然后就径直去了纺织科学研究院。

    爱立看着崭新的三台机器,和他们介绍道:“这是我们的a189型梳棉机,我们对它的放气吸尘排杂系统做了一些改动,比如在锡林道夫三角区的吸点,我们增至了6个,机外是吹吸结合式,共设了两个静音箱……”

    她侃侃而谈,余明明在一旁给她做翻译,大卫和其他工程师时不时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前部和后区的风量是多少?”“风量是否稳定,如果不稳定的话,波动区间是多大,在这个范围内对效能的影响,有没有做测试?”

    这些问题,是大家思索到的,但是都做好了对方无法给出肯定回答的准备。因为华国这些年在科研上的停滞不前,是有目共睹的。

    纵然是华国的首都,他们从机场出来,都能感受到华国在经济上与欧洲国家的巨大差距。也就不由得对华国的梳棉机,减低了几分期待。

    而这些问题,爱立早就在实验室里,经过一次次的反复试验,而得出了准确的答案。

    因此,当大卫听到一串串精确的数字,从艾琳嘴里蹦出来的时候,心里都有些叹服,忍不住和她确认道:“艾琳,这台机器,是你们从德国回来以后做的吧?”

    爱立也没有隐瞒,笑道:“是,它结合了一点,我们在德国参观的样机。”

    大卫笑道:“艾琳,你和你的同事们,真是做了很充分.严谨的试验,我想你们以这样的态度来研发梳棉机,肯定会追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爱立笑道:“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也希望借着这次技术交流的机会,促进我们对彼此的了解和认识,以后能够合作研制出比这台性能更好的梳棉机。”

    一群人没有吃饭,就展开了热烈又友好的讨论。

    梅子湘闻讯赶来的时候,发现围观的人已经里三层外三层,也不知道是来看热闹,还是真的对这一场纯粹的技术交流感兴趣?

    因为年纪稍微大些,她没准备往前头挤,稍微听了一会儿,见局面还不错,就准备回去。

    黎东生个子高,一眼就看到了她,忙出来准备喊她一起去谈谈。不成想,等挤出人群来,梅同志已经没有了影子,倒是发现,郑卫站在角落里,默默地看着人群中间的沈爱立。

    黎东生也顺着他的视线看过去,阳光透过窗户,轻轻地撒了一点光辉在房间里,爱立恰好站在那一片光影里,整个人看起来都熠熠发光。

    而注视者的眼睛里,也像拢了一层光亮。

    此刻的黎东生,忽然确定,这个人是冲着爱立来的。就是不明白,从郑卫这边看起来,俩人像是颇有些牵扯的样子,而在爱立那里,似乎一点印象都没有?

    他认识爱立很多年,知道爱立除了家庭外,一门心思都扑在工作上。暗自忖度,是不是爱立平日里做了什么好事,让人家惦记着来报恩,而她自己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第325章 挑明

    黎东生不确定自己的猜测,想了想,径直走到郑卫跟前来,“郑先生,先前是不是认识我们沈所长?”

    郑卫对这个问题,似乎感觉到有些意外,微微愣了一下,轻声道:“是,我们认识。”不仅仅认识,在他至暗的岁月里,是她一直在鼓励和帮助他,那时候他整个人就像一只刺猬,对于她的好意,还时常冷嘲热讽,问她是不是别有居心?是不是担心大龄嫁不出去,才会对他这样好?

    大学毕业半年,他还是提出了分开,既不想再背负良心上的债,也不想影响她的生活。

    其实他知道,沈爱立是一个很好的姑娘,如果他不是战犯的儿子,而是工人或者农民的儿子,他都会选择和她组建家庭。

    可是那时候,战犯狗崽子的身份,让他生活在水深火热里,生存是他首要的目标,无暇顾及其他。时至今日,对于当年那些伤害过他的人,他仍旧无法忘记和原谅。

    他抱着油桶漂到港城的时候,浑身湿漉漉地站在岸上,望着对面海岸上明明灭灭的灯火,就在想,总有一天,他要重新回去,重新站在那些欺辱他的人跟前,告诉他们,他魏正还是活下来了,像个人一样地活下来了。

    他在港城边做苦力边找姑姑,后来跟着姑姑前往米国做生意,慢慢积累了一点人脉和资产。当年在华国的艰难,仿佛就像一场梦一样,让他不愿再去触及。

    那几年的经历,让他对人性彻底失望,除了姑姑一家人,他不再相信任何人。

    直到他在朋友家中,意外地看到了一本曾经法国驻华记者撰写的传记,里面有一张照片,很快就吸引了他的注意力:铺着青灰色石砖的小院里,有一株松树,地上落了一层松针,穿着绿色呢子大衣的年轻女士,正和一个可爱的女娃娃在踢球。

    照片上的年轻女士,和他在华国的初恋对象很相似,只是他印象里的姑娘,身形是单薄的,脸上也鲜少有这样的好气色。

    书里的人,身形微丰,眼睛里有淡淡的欢愉和朝气,虽然和爱立的五官很相似,但是脸上是他从没有见过的一种神气。

    他一时概括不出来,但是直觉告诉他,不会有这样像的俩个人,这个人大概就是沈爱立了。

    照片底部写着:“好友贺之桢的家人”。

    当时他的情绪很复杂,像是拨开了尘封的记忆,从灰蒙蒙的屋子里,找到了一点点光亮,那曾经在他的苦难岁月里,唯一温暖过他的光亮。

    他从朋友那里,借走了这本书,后来又碾转联系上了传记作者罗伯特,罗伯特并不记得照片上年轻女士的名字,但他在信里说,这是他好朋友贺之桢的继女,她的母亲似乎姓沈。

    一个“沈”字让他确定,这个人就是爱立。照片拍摄于1966年,而他看到的时候已经是1976年,后来他就有心留意大陆那边的消息,华国搞改革开放以后,他就和老乡陈美云联系上了,托她帮忙打听沈爱立的消息。

    他记得当年沈爱立被分配到了汉城国棉一厂当技术员,而陈美云被分配到了汉城下面的祁县。

    不久,他收到了一封陈美云的信,说是沈爱立在前些年就已经调到京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去了。

    他犹豫了很久,是否要和她联系?年初的时候,他去西德出售纺织印染的材料,意外得知西德的dk公司与大陆的纺织科学研究院有一场技术交流活动。

    他找到dk公司的负责人,以那次货物百分之三十的利润,从中得到了一个参加的名额。

    回去以后,姑姑说他意气用事,现在华国政治氛围宽松很多,完全可以自己一个人回去,而没必要用高价去争这么一个名额。

    他说:“姑姑,我想正大光明地出现在她面前,以一个新的身份。”关于魏正的记忆,实在是有太多的不好,这个人的自尊.脊梁都是被人踩在脚底下的。他想换一个身份,去见沈爱立。

    然而,他积极筹备的会面,一心想要找寻的故人,在十五年后,并没有认出他来。从清俊的青年,到满身世故的中年商人,时光在他的身上留下了很多痕迹。

    爱立却和当年差不多,唯独一双眼睛比以前更有自信。

    此时,黎东生不动声色地问道:“哦,那郑先生以前是在哪个城市生活?”

    郑卫语调轻缓地道:“蓉城.申城.汉城.羊城,都待过一段时间。”只是记忆都不是很美好,建国前,父亲先是抗日后是参加国内战争,他们跟着母亲胆战心惊的,就怕前方会有不好的消息传来。

    后来父亲死于战场上,他以为悬在他们一家人头顶上的那把刀,终于掉了下来。谁能想到,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是怕从远处而来的邮差的自行车铃声,而是墙外人的脚步声。

    怕那忽然被破门的恐惧,那无差别的拳头和铁脚。

    郑卫很快从自己的思绪中抽了出来,和面前的黎东生道:“黎所长,这次访问交流的流程结束,我就会回港城了,我并不想打扰沈所长的生活,也请你不必告诉她。”

    黎东生见他言辞诚恳,颔首应道:“好的,这是郑先生的私事。”换了话题道:“我和梅院长都很感激您的鼎力帮忙,如果不是您亲自去西德采购,这一次的交流会,不会有这样好的开头。”

    郑卫道:“这是我该做的。”他再次抬头,朝人群里的沈爱立看过去,虽然他在华国过得并不顺当,但是似乎爱立在这里过得很好,一路顺风顺水地由汉城的国棉一厂调到了京市的纺织科学研究院,成为单位里的中坚分子。

    在这里,还有大好的前途在等着她。

    接下来的半月里,爱立每天早出晚归,带着访问团参观了京市的棉纺厂和机械厂,又特地给他们介绍了边疆生产的棉花。

    可以说,从纺织领域里的原材料,到零件的生产.机器的试制和运行,都与访问团做了友好的沟通和交流。

    申城.青市.汉城和郑城都派了工程师.采购和销售人员来与访问团进行技术和业务上的交流。

    事后,轻工业部对此次的交流活动做了统计,认为是成功打开了华国纺织工业在新时代的新局面。

    关于郑卫的事,爱立则是完全抛于脑后了。现在不是特殊十年的时候了,即使再有人出来说她资助了魏正偷渡,也不会对她有什么影响。时间让这一段她曾经害怕.提防的隐秘,变得无关重要.平平无奇,不再对她的人生构成威胁。

    再次见到郑卫,是在六月下旬的傍晚,爱立刚在科学院的门口送走了大卫,预备收拾东西,也回家去了。不妨被郑卫拦住了路。

    微微皱眉道:“郑同志,是否有什么事?”

    郑卫苦笑道:“沈所长,我刚从汉城回来,想对你说一句‘谢谢’和‘抱歉’。”谢谢你慷慨解囊,很抱歉,因为我而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多的隐患和不便。

    他还是低估了当年爱立对他的情谊,竟然会为了帮助他而饿的得了浮肿病,他现在才知道,当他在时代的暴风雨中艰难挣扎的时候,这个瘦弱的姑娘,竟然以这样的代价和决心,为他支撑起一把小小的雨伞。

    这样语句有些矛盾的话,旁人听了,可能会觉得郑卫是在故弄玄虚,但是爱立瞬间就明白,他是作为魏正在说这句话,他可能从汉城的故人那里,得知了她近些年的消息,知道当初原主是从口粮里给他省下了那两百块钱,为此还得了浮肿病。

    这个故人,有可能是叶骁华,也有可能是陈美云.严小琦。

    俩人目光相对了一瞬,爱立就摇头道:“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郑先生不必放在心上。”

    郑卫张了张嘴,想说她不必这样称呼他,又觉得他确实是“郑先生”,十五年前的那个魏正,已经留在了那个绑着油桶漂泊在海面上的夜里。

    爱立见他不说话,后退了两步道:“郑先生,如果没有别的事,我先走一步了。”得知这个人真是魏正,爱立再对上他,就觉得浑身都有些不自在。

    郑卫默默看了她一眼,才问道:“所以,沈所长一早就认出了我对吗?”

    爱立如实回答道:“不是,只是有些猜测。”

    她的冷静和平静,完全出乎郑卫的意外,他想,或许潜意识里,他是希望在这个他曾经迫不及待要逃离的国家,至少有一个人是惦记着他的。

    但是没有。

    郑卫朝她伸手道:“爱立,很高兴这次回来,能和你遇到。”纵然他明明是为了她,才有的这一趟旅程,但是这一刻,他忽然觉得没有挑明的必要。

    正如她猜测了很久,也不曾上前来找他证实一样。

    爱立微微点头道:“欢迎回来,这是我的国家,也是你的祖国。”她只字不提私人感情,言语间的疏离和冷淡,让郑卫都有些心惊。忍不住问道:“爱立,我们之间,是不是有些什么误会?”

    爱立摇头道:“我想应该是没有的,”顿了一下又道:“郑先生,当年的事,你也不必再放在心上,我相信彼时任何一位有同情心的同学,都会对你伸出援助之手……”

    郑卫不敢再听下去,匆匆道了一句:“叨扰了。”然后,就逃也似的走了。

    相比较郑卫的狼狈,爱立是平静的,望了一眼他的背影,就按照原计划去收拾东西回家。今天是周六,mama叮嘱她要回去吃饭。

    6月26日上午,访问团除了大卫这一拨以外,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地离开。爱立需要找黎东生商量一下,与西德dk集团共同研制新机器的事,意外从他的助理那里得知,他去机场送人了。

    爱立有些奇怪,“送的谁啊?”他们自动化研究所对接的一直是西德dk公司这边,大卫他们还没说要走啊?

    助理道:“是郑卫先生。”

    爱立忽然想起来,还有郑卫这么一个人呢!

    下午,黎东生回来以后,主动和爱立谈起郑卫来,“郑先生说,以后大概不会回来了。”

    爱立点头道:“可能这趟回来才发现,原来的亲人.故友都不在了。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她是看出来,郑卫此次回来,大概是有意来找原主的,但是事实上,在原来的世界里,和很多后来回来寻亲的人一样,他们得到的,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坟茔。

    再者,当年郑卫赴港之前,其实已经为他和原主之间的感情划上了句号。

    有些遗憾是注定的。

    第326章 正文完

    爱立回家以后,和铎匀说起来郑卫离开的事儿,樊铎匀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道:“他也是不容易。”二十多岁的年纪,两次抱着丧生大海的可能,都要偷渡到港城去,他所经历的苦难,可能后人都难以想象。

    爱立也觉得有些唏嘘,叹道:“在时代和历史面前,人总是渺小的。”这并不是郑卫一个人的苦难,而是一个民族的苦难。